找到相关内容183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华严游心法界记

    一切即入一时。何以故。以诸有法性自尔故。藏心随染回转成故。如是交参掩映。即异即同一时致令解心绝奇觉念亡措。乞之顿观相无施功用泯。追寻乞计繁兴万像统十世而难终。鼓跃涛波该一念而无卷。潜百千于毫末促十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3343276.html
  • 火焰化红莲

    粗浅,甚至被讥为消极、迷信,皆与此不无关系。  五、一门与深入  或许有人要问:「修行不是要一门深入吗?不是只要精进持名就可以了吗?」不然,从持名开始虽可说是一门,但不得为深入。彼应从持名观相以至参究...

    果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0843316.html
  •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(二)

    观相的信愿门起修的线索。于此进一步考察天台法华三昧的内容,可以清楚地了解此一法门的具体内容。   在《法华三昧忏仪》[76] 中,智者大师明确地教导依忏悔、念佛等,以入于一实相境界的信愿三昧行。于此,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243494.html
  • 禅宗六变(四)

    达到即心即佛的体悟。以念佛来说,是“无所念者是名念佛”,故道信禅法是将《般若》一系的实相念佛和《华严》一系的观相念佛[这二系在大乘佛法中属自力成佛道],融入《楞伽》系的如来藏说中,所以会有“夫身心方寸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70243739.html
  •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

    ldquo;观相”、“唯心”、“实相”。[27] 人间佛教的念佛应是“实相念佛”,就是从因缘法则的开展中,深悟无所有的...

    释德檍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444116.html
  • 王雷泉编: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竟无文集(3)

    亦就所观而言,则有六事。六事者(五停心皆有六事):一、观义(语必有义);二、观事(内外二事);三、观相(自共二相);四、观品(黑白功过);五、观时(事在三世);六、观理(观待证成作用法尔四道理)。本其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944211.html
  • 王雷泉编: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竟无文集(5)

    《学记》,集叙多家,可当读本。自此而后,微乎渺矣。陈那之《观所缘缘》,掌中观相,清辨之《掌珍》,凤毛麟角,此方犹存,以研唯识,至足宝也。  法相门者,略于《杂集》,广于《瑜伽师地》,中间《五蕴》、《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4144213.html
  • 周易禅解(3)

    阴阳二爻。二爻不离太极。名万物睽而事类。   象曰。上火下泽。睽。君子以同而异。   离得坤之中爻。泽得坤之上爻。其性同也。火则炎上。泽则润下。其相异也。观相元妄。则相异而性亦似异矣。观性元真。则性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1444287.html
  • “念佛三昧”行法初探

    观相定”,语默动静,心住相者,坐卧行步常得见佛。然后可以更进一层─行“生身观法”。  (二)生身观  《坐禅三昧经》的“生身观”是观佛从“初生”、“出家”、“苦行”、“降魔”、“成正觉”、“转法轮”到“...理解到三界都是心所现的,从唯心所见的道理,能悟解有想就是执著,入于生死,不得解脱。即便是见佛,也只是观想所成,没有真实性。这样的唯心念佛,是从“观相”而引入“实相”的重要过程。在进一步,当作如下观察: ...

    释果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245077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

      此下笔者以一般所说的“四种念佛”加以检视:  (一)观想念佛与观相念佛,二者其实是一种念佛方法的两阶段训练,而非两种方法。原来行者在禅定成就后,可以于定心中呈现佛陀清晰的影像相,但这修习的过程中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0545474.html